序(1/3)

作品:《晚明浮生

崇祯元年秋,陕西布政司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太安里二甲李继迁寨。

宋待制孙甫史论:汉祛秦暴真天命,唐统华夷杂霸功。祸乱若无安禄兆,黄巢焉敢乱僖宗。此后乱军入长安,天下群雄并起,六十四处烟尘反乱,十八处擅改年号。

米脂县有一大姓氏,说是定难军节度使李思忠党项平夏部后人,对外号称李继迁寨。

李继迁的爷爷李思忠在唐僖宗年间镇压黄巢起义的时候壮烈殉国了,跟大宋翻脸开战的李元昊则是李继迁的孙子,蒙古得势后,宰割天下,崩裂河山,夏祚就此覆灭。

此后李姓河西氏开始四处迁移,等到大明崇祯元年,河西支已在陕北遍地开花,这李继迁寨就是河西氏的主支,大杂居,小聚居,一共十九房,县内百姓称之为河西十九家。

长房嫡长子李师道,有李师古、李师本、李敬义、李十音兄妹四人。

二房嫡长子李怀仙,有李怀光、李怀玉、李正临、李弘志兄弟四人。

三房嫡长子李自成,有李自云、李自冠、李过、李群、李朝兄弟侄子五人。

这三家是香火最旺盛的,其他十六家就差绝后了。

就先说长房的李师道罢,李师道本来是良家子出身,奈何父亲李令在二十多年前的宁夏哱拜之乱的时候是哱拜部下的百户官,万历二十年春,哱拜扯旗造反,最后事败自杀。

哱拜虽然自杀了,但李如松没有放过他的党羽,宁夏的高官大将尽数被捕,然后押到北京处决,李令因为只是个百户,没有受到太大牵连,家里凑钱活动一番后被户曹参军改了一笔,最后判了个流放,刺配嘉峪关充军,虽然勉强保住了全家老小,但李师道一家的社会地位却免不了要低人一等了。

自从李师道记事以来,他这一家人就受尽了白眼,头都抬不起来,县里有事也是先找到他家抽粮抽丁,李令活着的时候没怎么沾到他的光,死了却被他害了这么多年,这让李师道一家很是灰心丧气。

他这一支没有什么显赫人物,只好无可奈何的受人欺压,受人欺负也就算了,偏偏这几年时运不济。

最近这些年朝廷昏乱,君臣猜忌离心,官宦嫉妒丧德,党同伐异,交相攻讦。上天也不德,连降大祸,今年大震,明岁旱蝗,河西陕北灾荒不断,官府粮差摊派却分文不减。

上头一有粮差摊派,县里的官差首先就找到李师道一家抽丁抽粮,是以虽然所谓河西十九家听起来像是地方豪强世家,日子却过得非常困难,上个月延安府又征发屯兵,李继迁寨抽丁的比例最高,村子里哭声一片,李师道的三个兄弟从田间地头家里被官差抓走,用铁链锁住双手双脚,然后和其他人牵成一条线一起带走,敢于反抗的男丁女人被杀死在地上。

李师道也被官兵打倒,七八个官差围着他拳打脚踢,打得李师道半死不活。堂哥李自成倒是挺狡猾的,把地主艾举人家的三头牛给卖了,然后拿着这笔钱让里正和甲长说情。

虽然逃过了兵劫,但人祸却没躲得过。

李自成卖的那三头牛,都是地主艾举人家的!

李师道一家的日子不好过,但勉强还有一口饭吃,但堂哥李自成一家却是糊口都难,话说堂哥的命也真是够苦的,小时候他爹欠了一笔高利贷,被追得没办法了,干脆就把时年七岁的小李自成卖进寺庙当沙弥,村里人因此给李自成取了个黄来僧的外号,虽然老爹不讲父子情义,但李自成并不埋怨,虽然是在庙里当耕田和尚,但好歹有口饭吃啊。

虽然李自成找到了饭碗,但家人却没着落,因此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给县里的艾举人放牛,李自成的童年就是这样,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茅草屋里度过,本职工作是给寺庙种地,兼职是给地主艾举人放牛。

他曾经很想读书,但黄来儿付不起学费,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给艾举人放了十年牛,因为他要吃饭。

此时黄来儿的梦想是好好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找一个勤快能干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儿育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李过来或者李不去,等到李不去长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艾小诏家放牛,这就是少年李自成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极端腐败黑暗恐怖的明王朝治下,那些放牛和尚乞丐的后人俨然已经忘了祖宗的故事。

他们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喜欢闹事的刁民全都变成畜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他们都能用来收钱,过节有过节钱,干活有常例、打官司有状贴钱、晒盐要给官人缴盐引、开矿要请矿监、卖盐要交五重花、出门有水车脚、货物入库有仓储钱、出远门有口食钱、上香有神佛钱,纳税有火耗。

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上街要收上街钱,叫卖要收叫卖钱,占地有占地钱,户籍所在地要是爆发战争了,你还得缴纳区域摊派和练兵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晚明浮生 最新章节序(1/3),网址:https://www.67x9.com/321/321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