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总要留下一点什么(2/3)

作品:《我在春秋做贵族

来李唐更是大肆效彷拥有众多的羁糜区。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期,东西方的交流比较少,玩的是“天可汗”那一套。

到了唐高宗李治才与中亚有频繁交流,轮到武则天的登基跟东罗马交流变得频繁,诸夏这边才有“文明柱”的概念。

“琅琊台石刻的好像是接近五米的高度,分为两次进行刻文?前半部分是刻了李斯的《始皇颂诗》,后面则是刻了‘二世诏书’吧?”智瑶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始皇颂诗》读过的人肯定不少,仅是那一句“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就够令人心情激荡。

只是没多少人还知道前半部分的刻文还包括了秦军的改制,也就是《七科谪》出现在了刻文之中。

那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原本的士兵大多出自农家子,后来始皇帝修改了军制后把贾人,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祖父母)或父母尝有市籍者等起种人谪发远征或戍边。

史学家认为秦国的灭亡跟军制改革有关,认为农家子基本回家之后,新征发的兵役范围那些人战斗差和意志不坚定,碰上强军就会一败涂地,也即是为什么秦国在横扫天下时军队战斗力为什么强,到了一统天下后战斗力反而那么弱,原因被找到了。

他们甚至认为秦国百万强军的消失跟《七科谪》,解释是始皇帝没有实现应该给予士兵应得的赏赐,导致直至秦国灭亡秦人都不愿意集结抵抗。后来刘邦重新捡起了商鞅制定的军功赏赐制度,秦国旧地的人重新焕发战斗热情,为刘邦夺取了天下。

智瑶将视线从大海方向收回来,看着司马穰苴说道:“此战需留以痕迹。”

司马穰苴不是那么懂智瑶的意思。

智瑶看着脚下的土地,说道:“便于此地立碑。”

到底要写什么东西,智瑶其实没有概念,他只需要提出一个意见,后面会有人想破脑袋去构思和完善。

司马穰苴心想:“这是大王想彰显武功?”

灭掉越军主力,越国肯定要亡国了。

鉴于有十万大军杀进越国,灭掉越国主力的是原国,灭亡越国的则会是楚国,这就有点那什么了。

外人想来,智瑶心里肯定极不痛快,做点什么也就属于比较正常。

司马穰苴后面找来属僚,说道:“此战需有文字,尔等思量如何记载越军被灭尹始。”

属僚问道:“是否记载大王阵战越王?”

司马穰苴就有点为难了。

对啊,到底记不记?

随行的太史那边有记录,记载的是智英阵前杀了越王勾践。

他们要做的不是写文到史书,只是立碑绝对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记录成为智瑶阵战勾践,岂不是会让史料出现冲突?

现在的人,上下君王,下至黎庶,他们对历史还是有很大的敬畏心,不像后面时代的某些人那般无所谓。

司马穰苴犹豫了一下下,决定先请示智瑶再给予属僚答桉。

“寡人何时阵战越王?”智瑶来自后世,其实对历史的态度跟现在的人不一样,只是骄傲不允许有冒充的战绩。

司马穰苴一听更为难了。

智瑶知道司马穰苴在为难什么,说道:“不记勾践生死。”

春秋笔法嘛,某些事情完全可以玩弄文字略略记上一笔,再大的事情也能变成好像不怎么样的小事。

他们虽然都是春秋时代生长起来的人,可问题儒家不是显学,为尊者讳的这一套玩得并不熟练,基本概念还是有的。

得到答桉的司马穰苴直接明示属僚不用记载勾践生死的事情,只是如实记录交战过程。

半个月之后,一块巨石耸立在三面临海的山头,它并不是碑,纯粹的巨石而已,石壁上则是如实刻上了东来之战的交战过程。

石头真的挺大,高四米左右,长七米、宽五米,哪怕有夯土高台加高,一旦不维护的话,移动倒是很难移动,时间久了却会被植物所掩盖,过上百八十年必定要被土掩埋了。

那是事实。

毕竟,古代长宽数里的宫城都会被土掩埋,需要偶然挖掘才发现地基,知晓某地原来有过巍峨壮丽的宫城,摆在山上的一块巨石而已,怎么不会失去踪迹?

冬季过去,来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智瑶率领一个军团进入鲁地。

司马穰苴则是带着剩下的部队开往越国本土。

根据情报,楚军在冬季也没有罢战,他们已经大江以南的越国城邑全数攻下,止步与大江南岸没有北上。

那么就是说,楚国君臣至少保持清醒,只是吞占了越地和吴地,放弃了徐国、钟离、钟吾、淮夷等国旧土的侵占。

上述那些国家的灭亡时间并未超过百年,有些甚至没有超过三十年,无一例外都是被吴国所灭。

楚国没有动大江以北的土地,一定不是想要留下余地。

抢食都抢了,还有什么余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春秋做贵族 最新章节第534章:总要留下一点什么(2/3),网址:https://www.67x9.com/318/31849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