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以史为鉴(1/3)

作品:《我在春秋做贵族

现如今,原国的人口约在六百五十万左右,其中的四百八十万是智氏的直属人口,剩下的人口来自韩氏、狐氏、钟氏、张氏等等家族。

以这样的人口规模,毫无疑问已经是诸夏区域的最多,不过大多数人口比较集中,导致大片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比如说,智氏直接管控的“邯郸”和“邺”范围内集中了将近七十万人口,另外就是“原”地的十多万人口和“温”地的二十多万人口,仅是这四个地方的人口就超过百万之众。

后世被称为河北的区域,土地面积极为广袤,合起来的人口却是不超过三十万,又以放牧谋生的人居多。

不用仔细观察都能确认一点,农业越是发达的地方,人口的密度就越大,相反农业发展状况越差的所在人口数量就越少。这个也符合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没有粮食产量作为支撑,很难养活超过产出的人口。

先不论是来自哪个家族,智瑶治下的人口已经有六百五十万左右?

以某些王朝的情况而言,二十个人养一名士兵会是很健康的标准,原国长时间维持动员三十二万左右的兵力,不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那是某些王朝,春秋战国的情况则是特殊一些。

现在的生产地比较集中,并且中枢对地方的控制更为严密一些,动员能力超乎想象。

用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兵力动员达到全国人口的十比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乃至于动辄发生举国动员的情况,全国仅有五百多万的人口都敢动员出八十万的大军,其中还没算上维持后勤补给的民伕的数量。

“宋军还是挺能打的,至少会比去年碰上的楚军更难对付。”

“接下来郑国面临灭国危机,他们肯定要拼命,不得不谨慎对待。”

“楚军需要救出困在‘新郑’的本国君臣,他们的战斗意志也会得到加强。”

“总的来说,今年面对的敌人数量减少,未必比去年更好对付?”

去年,不要光看楚军显得人多势众,他们内部的矛盾远比想象中更多。

中枢的兵力少于地方封君,尤其是楚国的内战是以一种中枢做出妥协的方式结束,地方封君会完全服从来自中枢的命令才是有鬼。

要是往更阴暗的方向思考,说不定楚国中枢就是想借原军的刀,去砍那些刚刚从叛逆转身变为朝臣的地方封君。

即便是楚国内部的矛盾不尖锐,大多数封君搞拉人头凑数,以至于去年的楚军素质着实不怎么样。

新一年的军事行动对原国非常重要,能够在诸侯的强势干预下灭掉郑国,接下来的一统之路会更好走。

那一次私下会议中,智瑶只是跟重臣进行了初步的商讨,再对一些本就有的行动方桉进行斟酌和再确认。

在随后的数天,司徒韩庚得到命令,统计粮食储备以及军备,自然不会落下其余民生物资的了解。

韩庚转头却是召唤田部史夫僚,委派夫僚执行来自智瑶的命令。

这是韩庚还没有适应原国的制度,本着原有规则在避嫌。

以很多人的认知看来,家族是家族,国家是国家,国家的储备就是公族的储备,非公族还是应该避嫌的。

韩庚认为自己还是先搞清楚韩氏的储备状况,用以应对接下来的连连大战。

在得知韩庚的行为之后,智瑶的心态一时间感到很复杂。

明明已经踏进新的时代,当代人果然不是能够那么快适应过来,到底是无意识,又或是有意识,反正都是一种排斥。

“这就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以及下一位继任者将面临的难题啊!”智瑶这是坚信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统天下了?

时代更变了,然而人二代思想没变,有极大的机率会造成时代倒退。

智瑶有相关的例子能够借鉴,秦帝国二世而亡就是能够起到的警醒作用之一。

时代倒退?

始皇帝抛弃分封制,全面采用郡县制并不是贸贸然做出决定,实际上秦国执行郡县制已经长达两百年之久,新占领的六国旧土却是刚刚接触到郡县制。

有权有势的遗老遗少没有死光,他们怀念曾经的生杀予夺以及作威作福,不敢在始皇帝健在时有所举动,换上了一个一再自毁长城的秦二世可不会惯着。

项籍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反秦的人,可以将他视为起到关键作用的人之一,乘势而起之后灭掉秦帝国再次施行分封,搞了一次时代倒退。

后面西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汉中国击败,汉中国变更为汉国,汉帝刘邦起先承认分封有效,晚年一再征讨异姓诸侯,临死之前举行了“白马之誓”约定“非刘姓而王,天下共讨之”,创建了半分封半郡县的制度。

汉高祖刘邦执行的政策被后来的历朝历代贯彻,一直用到满清灭亡,着实是被证实半分封和半郡县的有效,乃至于是封建王朝一项一再经过考验的制度。

智瑶很清楚一点:“我决不能一开始就将郡县制全面铺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春秋做贵族 最新章节第462章:以史为鉴(1/3),网址:https://www.67x9.com/318/31849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