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听闻秋菊今日开,手持书卷陌上行4(1/2)

作品:《小河无声向东流

眨眼间,军训结束,四天假也结束,大学生活徐徐展开帷幕。

10月4号周五上午有课,其中管理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听的有些费解,据说政治经济学是重修最多的一门课,听的大家很紧张。

大学上课几乎每一门课都要换教室,有时这边还没结束呢,门口已经站着准备在这间教室上课的同学在探头探脑。大家觉得很新奇,就是老跑来跑去,有些不习惯。

10月4号下午没课。

上午,曲志终于得偿所愿的拿到了借书证和学生证,下午他便去了图书馆。

他看着眼前海洋般的书籍,转悠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想好要借什么书。最后经过认真思考,他终于借出了五本书(图书馆规定同时不能超过五本书),分别是:丹尼尔写的《科学技术史》、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一册(共十册)、《史记》、《席慕容诗集》和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册(共计八册)。

办好借书手续,他来到六楼大阅览室,在最后一排靠窗的地方找了空位子坐下,把刚借的书小心翼翼地放在眼前的桌子上,先随手翻了翻,然后放在手边。

想了一会儿,他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写了几个字:1996年读书计划。

刚才找书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思考,未来四年里自己该怎么读书。他想,读书还是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读,既要广博,也要深入。

所谓广博,就是各门各类的书都要读读,例如可以读读简单的冶金学概论,甚至简单的物理学常识,所以他借了本科学技术史来读。

所谓深入的读,就是可以就某个方面多读,例如文学方面就可以把《莎士比亚戏剧集》八册全都读完,然后再读读莎士比亚的传记。

往后的计划中,他计划分为:政史、经济、文学、哲学宗教、理工等几大类来选择书来读。他还计划了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读书量,每周要读五到六本书,每月要读不少于二十本书,每学期不少于八十本书,一年不少于两百本书。这些还不包括一些杂志,偶尔兴起读的书。

他看着自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写的读书计划,以及暂时的书单,心里别提多充实和满足了。他想,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想到这,他旁若无人地咧着嘴笑了起来。

他看着身边的同学和前台忙碌的阅览室工作人员,看着窗外的蓝山,觉得自己很有豪气,也非常为自己自豪。他想:我愿意做蓝山大学图书馆里的书虫,让自己在文字墨香里吸收营养,我希望自己要做一只蚕,在书海里啃食知识的桑叶,然后吐丝,化茧。

然后他平静下来,翻开了《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册第一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快就沉浸在优美的文字和激烈的情节冲突中了。

很多年后,曲志回忆起自己在江南蓝山大学四年大学时光,除了薛米以外,他想到最多的最难忘的就是自己读书的历程和光阴岁月。

那些年,他在晨光里读书,在夕阳余晖下读书,在满天繁星的深夜里读书,在林海读书,在菊花海读书,在樱花海读书,在桃花源读书,在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在教室里读书,在宿舍烛光下读书,在登山时读书,在湖畔读书,在春雨迷蒙时读书,在大雪漫天时读书。书卷就是他的天地,读书就是他的世界,无论何时,只要读书,他就能平静下来,满心喜悦。

蓝山记得,蓝山湖记得,四海源记得,图书馆每排书架记得,那个少年郎从那一年菊花盛开的日子开始,从十九岁开始,直到二十三岁,他手持书卷,在读书,一直在读书。这是何等枯燥而充实的时光,多么美好而壮阔的青春年华。

十九岁的他,即将满十八周岁的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厚重的大学生活。

10月7号周五,上午有一门课:微积分。课前辅导员就通知96经管2班的全体同学留下来开班会。班会在3号教学楼405教室开。

课后,曲志和同学们一起从2号教学楼赶到3号教学楼405教室。大家各找了个座位坐下,辅导员蒋正和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老师走进来。蒋正站在讲台上,女老师站在靠窗的前排面对着大家。

蒋正看着大家笑了笑,和女老师点头示意,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是我们96经管2班的第一次班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他用手指了指那位女老师说:“这位是徐晓宁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大家欢迎!”

大家看着徐晓宁老师鼓掌欢迎。

徐晓宁,三十岁,一米七左右,皮肤白净,中科大毕业,毕业后曾经去广州工作五年,前年,来蓝山大学应聘为讲师,具有深厚的实践和理论知识。

徐晓宁微笑着看着大家,她的笑,那么真诚,让人如浴春风。

她说道:“同学们,我是徐晓宁,今后我们就是朋友了。”大家看着她,信服地看着她,鼓掌。

然后在蒋正的提议下,全班三十二名同学分别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本次最重要的事项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河无声向东流 最新章节第五章 听闻秋菊今日开,手持书卷陌上行4(1/2),网址:https://www.67x9.com/228/2286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