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寥落干戈后,流离道路中(2/3)

作品:《幻之盛唐

性,与吾何干,口口声声,行事尽托吾名,忒是扯淡”。

余众左右,一听这话,顿时也忍竣不禁,呵声大笑了起来。

“好个梁师范,又拿人做书袋子戏说了”

“这典故说的也实在”小白摇了摇头,笑道“世上道学,微言大义,伪托圣名者众,可惜不知道圣人之道,不是拜在人前,也不是敬在口中,而是自发由心,这位还算虔信,只是用错了方向”

“殿下圣明”

“又来了”

小白不胜烦恼的摆摆手“你们这些俗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套繁缛琐节给我丢了”

就听前头唱道,“到地方了”

后车的便衣卫士先跳下车来,站好了街角四下左右,要害位置,这才挑开帘子,引的小白前呼后拥的下得车来。几步走到一扇高阔而极其素简的大门前,两边院墙绵延极远,占地不知几广,偶露松翠柏绿,蕉红棠色,才透出一些清雅素致的味道。

“这就是京师学堂”小白饶有兴致的,打量四下。

“还是太上皇尊的手迹呢”

“正是”我解释道“太上已诰传,成都官学为天下官学之校样,依例行之,这分京师学堂,不过是第一步而已”这其中的原由,就要从唐朝的教育制度说起。唐开过之始,高祖深知教育为兴国之本,下诏恢复隋朝衰落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地方州县学校相继恢复招生。到唐太宗时期,一方面继承先祖传统,大力兴办教育,使中央官学达到了全唐空前绝后的盛况,“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方面,实行开科取士。由于没有偏废一方,唐太宗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武则天临政后,采取了重科举的政策;在学校教育方面,却一改崇儒重道的文教政策,代之以崇佛轻儒,并频繁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致使“学校顿时隳废矣”。由于胡滥改制,加之科举不经学校,多从各地直接征召文士到洛阳应试以及进士科举内容不以儒道为重,“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已初露端倪。到天宝年间,“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学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停滞的危险。为扭转这一局面,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一方面改革科举制,作出停止乡贡、所有举子皆入中央和地方官学才许应举的决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允许私人办学。此举给面临衰颓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造成才两年的小年政,就因为战乱被迫终止。因此太上老皇帝,对建官学师范,倡导学风倒是非常感兴趣。成都官学建立之初,不过是我给那些流落的士子们,找一个安身之处,我本来只负责指导构建完大致的模式和框架,就任其自生自灭的,没指望这合古今校制四不象的东西,能成什么气候。后来没想到郑元和却是是把这东西,当成一件造福千秋流泽后世大事来做,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因素影响下,最后越做越大,又有王维、王昌龄等当代名家大师陆续加入,搞出连我也无法意料,也无法收拾的结果出来,于是我也被套进去,不得不不吞下当初肆意妄为的苦果。

为了解决,日益膨胀的组织机构和因为壮大而陷入混乱的管理之类的烂摊子,我不得不按照后世大学院校的成功范例和方案,又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清理和经营,才重新走上轨道。由于成都官学的这一切算是在老皇帝的眼皮底下建立的,出书立志,编典修馔小有成果斐然后,与太上的英明领导自然分不开的,于是有好事的,就联名上书建言,因此,成都关学模式不但被诰为天学官学之样范,玄纵老皇帝还亲自手书了,京师学堂的御匾。

京师学堂的选址,也是我一手操办的。这里本来是豪门大户的园林区,原来的主任在叛军入城后被屠戮绐尽,后来城内攻防,同罗胡和叛军残部据庭院馆舍楼台抵抗,在兵火中又毁了不少。我入了长安后,便利用修缮城市的机会,近水楼台先圈占了一大片地,围起来再利用原有的台址,慢慢规划。

虽然学堂还是草创,但是响应师资力量已经初步到位,早有一干乌巾蓝衫的教授、讲师、学喻闻讯,恭迎出来。为首的正是被称为官学“二王一李”之一的前给事中,王维王吉摩老先生,这位十九岁就京试科举解头(状元)写下“相逢意气为君饮”,“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貌清雅,风流蕴藉的老先生。暂时抛却了官场那些勾心斗角的纠缠,在学府做一个人人景仰的大宗学匠,在弟子门人的服侍下,看起来倒是供养的相当滋润和精神。

“老师”见到这位,皇甫曾抢前一步,恭切的拜下去,

“幸常,别来无样”见到这位得意弟子,一把扶将起来,仔细的打量仔细的抚摩,一番在我看来,狗血无比的师徒久别重逢的唏嘘后,总算引见了我这一干人。

“参见殿下”又富含意味的看了我一眼道

“见过总制大人”

这位老先生,不但诗做的好,画有名,又精通音律,做人果然也有够牛比,居然把太子晾在一边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幻之盛唐 最新章节第二百二十八章 寥落干戈后,流离道路中(2/3),网址:https://www.67x9.com/17/1770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