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佛心柳中藏旧事 水秀山明易忘忧(1/2)

作品:《将星升起

释礼跟着知真大师走出山门,释友一直送着他们,送出山门外。

释友想:师弟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了。释友虽比自己小几岁,又不爱说话,可重活脏活总是抢着干。他浑身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有时师父吩咐自己的事,只要释礼手中没事,他就会主动帮忙。有时有的事情本该自己干的,转个头功夫,却发现释礼早干完了。自从他进山以后,自己省了不少俗事功夫,更可以安心地看书读经了。这时乍闻师弟要离开,真是有点舍不得。

想到此他又喊了一声:“师弟,等一下!”

释友从手腕上摘下一串木佛珠,送给释礼:“留着吧!你看到它就会想起我。”

释礼接过佛珠,说:“谢谢师兄!可我没东西……”他有点不好意思了。

“没事,我也会想着你的。”

“释友回去吧,别送了,我们走了。”知真师父看着他们师兄弟交流完,对释友招了招手,劝了一句,便领着释礼向山下走去。

释礼就要离开佛山寺了,心里也被师兄的话勾起了留念。

他跟着知真师父往山下走,却是一步三回头:

这座山好大呀,比自己家乡的山都大多了。这里的山上全是一抱合不住的大树,山凹里还有大片大片的竹林。

寺后半山腰有片石头阵,石头重重叠叠,摞在一起。师兄说那是“山猫洞”,有时无事,还曾带着自己到石头缝里钻来钻去,顶好玩的。

那里有一块大石头,象马一样昂首屹立。骑上去后,威风凛凛,就有一种当了将军的感觉。释礼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就叫“将军马”。

还有一块大石头,七八人坐在上面都有空余,中间有个凹,一人躺进去长短正好。腰间那里稍凸一点,躺上去正好顶着腰,感觉真舒服,释友把它起名叫“神仙床”。

还有“棋盘石”,巨石上面平坦如桌,石边有棵大松树,夏天正好遮住太阳,两个小和尚经常在上面下棋玩。

山顶有几个大石头又高又细,当地人称“仙人石”,偶尔还有香客过来拜一拜,顺便观观山景……这座山、这些石头给两个寂寞的小和尚带来许多快乐的记忆。想到这一走可能就看不到了,释礼真有点舍不得。

知真师父走到小溪边,回头看着世礼,微笑着问:“释礼,舍不得这里吗?你以后学好武艺,想回来的话,还可以回来的。”

看到释礼点了一下头,知真又指着小溪边的一颗大杨柳树说:“记住这棵树,它是我亲自栽的。”

知真俗名陈至儒,出生在殷实人家,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有过欢乐的童年,还曾进私塾读了几年书,参加过童子试。十五岁那年正当他专心读书准备考秀才时,太平军来了,官军也来了。战乱中家园被毁,父母兄妹流离失所,死活不知。陈至儒参加了太平军,因有文化,打仗时又肯拼命,不到二十岁,已升为参军,转战到广州。后湘军来剿,围城前日,主帅派他和萧长河乔装成和尚,带着金银出城去找援兵。谁知援兵未到,城已被打破,二人无处安身,索性就真做了和尚。陈至儒法号知真,萧长河法号知虚,二人投奔南省西城县灵佛寺。萧长河走投无路,真心出家,被灵佛寺方丈看中,留下做了入室弟子。而陈至儒始终心意难平,又用十年,辗转了十余寺庙,最后心气渐消,这才到了东高官安佛山,建起佛山寺。知真大师隐姓埋名四十载,深山小寺度余生。师弟知虚这五十年一直留在灵佛寺,还当了二十年的住持方丈。

知真大师提及柳树,想起从前,感慨道:“当年我心中茫然,总觉天下之大,无处安身。就折了一支杨柳,想着走到哪里是哪里,在它枯萎之前,找到安身之处。等我来到佛山,佛山清净,山高水甜,让我十分安心。我在佛山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杨柳树枝插在这里。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了。”

他带着释礼走过去,摸了摸这棵柳树,道:“你再看它,躯干虽朽,却心中有佛。”

释礼闻言细看,那棵杨柳树干已裂开一条大缝,缝里有块木块没烂的结头,结头圆润光滑,自然成型,如同庙里供奉的如来佛。“真的,师父,佛在树心中。”

“树尚如此,何况人乎?”知真又说了一句。这话说得文诌诌的,似有所指,却又包含着佛理。释礼听不太明白,却用心记下了师父的话和这颗大树。

第二天的下午,师徒二人走进一座县城,繁华的县城让释礼感到处处新鲜,县城是佛山脚下的山村没法比的,就连古王台集镇也远没它大。从县城向西望去,一座山象屏风一样耸立在那里。

知真师父手举禅仗,目不斜视,径直穿过县城。

县城西三里有条大河,师父卷起裤脚,回头对释礼说:“把鞋子和袈裟脱下来,穿着短裤,拉着我的衣服过河,小心点。”

释礼脱下袈裟,包成包袱,背在背上,一下水他精神倍添。

河水淹到大腿跟,小释礼早就学会游泳,一点也不怕。脚底板踩着细沙,软软地、痒痒地,既舒服又清凉。河底下有少许小鱼小虾,正在快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将星升起 最新章节第二十八章 佛心柳中藏旧事 水秀山明易忘忧(1/2),网址:https://www.67x9.com/164/1642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