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2第四四一章(1/2)

作品:《龙牙长空飞龙

第四百四十一章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仅仅因为快速飞行所产生的气就让一艘z舰发生晃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啊。而这种晃动又随着被12纯用速度划开的那道海沟的作用下迅速扩大,使得每一个舰上的人员都一起摇晃了起来,根本就无法站稳。而撕裂空气所产生的呼啸声更是震耳聋,这让所有人心里唯一的感觉就只剩下了震撼。但是震撼的还远不及此。

四艘濒海z斗舰的主动防已经开启,之前作为中程防的防空导弹全都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而电子对抗之类的东西肉眼则无法看到,至于金属箔条和烟雾弹什么的不知道是错过了最佳时机还是12的速度太快则根本没有发射。不过作为保护舰艇的最后一道屏障——近程速射则在最后关头发威了。

每一艘濒海z斗舰都安装了两座密集阵机关,这种近程速射完全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而且反应也算得上是相当迅速。这些机关的雷达早就分别锁定了这两架12,并在它们认为必要的时候主动开火射击了。然而这一次因为12的速度实在太快,而且高度也太低了。尽管密集阵机关的火控雷达锁定了目标,但是12过低的高度却长时间在它的射界之外,只有在几乎同濒海z斗舰平行的时候才让密集阵机关有了开火的机会。可是这个时候由于距离太近,12那36马赫的高速导致它相对于濒海z斗舰的角速度变化太快,以至于依靠机械转动的塔根本无法跟上目标,所以它们发射出来的密集火舌完全就只能跟在12的屁股后面,直到两架12全都在瞬间通过并迅速远离之后,所有的这四门密集阵机关全部都连跟毛也没擦到。

密集阵机关没有伤到12分毫,但是它们打起自己人来却毫不手软。这些强大的近防火是高度自动化的,而且在有可能伤到自身舰艇的角度时是被控制为无法射击的。但是这个控制却并没有b含临近的友舰也在射程之的况。要知道刚刚鹿菲菲和丁树帜都是在美军的舰队中间穿过的,而高度又几乎低于这四艘濒海z斗舰的甲板,所以当密集阵机关在射击的时候尽管没有伤到12分毫,却毫不气的在彼此身边的友舰上留下了一串串的弹痕。

其实密集阵系统的“六亲不认”这一特点美军是早就清楚的,其根源出在全自动接z模式上,在该系统在研发之,为了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和自动化能力,采用了一种几乎立运作的模式,能够自动识别来袭目标并发起反击,也就是一种人不在回的操作系统,这种系统理论上非常先进,但是与实际的使用况大相径庭,实际上在舰艇的使用过程中,不得到人员的命令就擅自发起攻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事,就如同一只不听话的大狗,对过往人员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咬一通。再加上密集阵系统没有敌我识别器,实际操作中,只要于工作状下,由电脑根据来袭目标是不是向本舰飞来?是不是具备与反舰导弹相近的速度?只要满足条件,不管是敌是友,打下来再说,至于不b z的穿甲弹头是否会误伤友舰,更是不在考虑范围。在非作z状下,为了不被密集阵系统伤到自己人,它的电源往往都是被关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决定开火时韦尔斯还下达了“开启主动防”这样一个命令的原因。

两架12都离开了,密集阵系统判断其已不再对本舰构成威胁,反而不再继续攻击。可是这个时候,它们发射出去的那些20穿甲弹却彼此在友邻的濒海z斗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濒海z斗舰毕竟属于中小型舰艇,防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威力并不是很大的20穿甲弹在较近的距离上仍然击穿了它的舷侧装甲。不知道这些濒海z斗舰是幸运还是不幸。由于12的飞行高度太低,所以密集阵机关的弹也都打得很低,在彼此相互误伤的时候也并没有命中上层建筑。这样一来,至少没有造成美军舰上的人员伤亡。但是同样因为12的高度很低,再加上角度的关系,密集阵的弹在误伤友舰时基本上都命中在了水线附近,其中还有不少是在水线以下。好在濒海z斗舰采用的是三船体设计,最外侧的舰体中并没有重要的设备,所以除了船体进水倒也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正当美军手忙脚乱的时候,刚刚飞越美军舰队的鹿菲菲却不干了。韦尔斯清楚地听到了公共频道里传来的那个明显带着怒气的小姑娘的声音:

“你们这群混蛋!居然敢发射导弹还开打我!信不信我把你们全都炸沉了?”

这哪里像两个家两个军队之间的交涉啊,倒更像是两个小孩子在打架。可不管怎么说,美军舰确实是朝中飞机开火了,而从始至终中飞机也确实并未攻击美军舰,甚至连火控雷达都没有开启。正当韦尔斯一边焦头烂额地听着各舰受损况的汇报一边在考虑如何回答那个“中小姑娘”的问题的时候——没错,就是中小姑娘,从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韦尔斯的脑子里出现的就是那样一个形象。同样是来自公共频道,另一个很严肃的声音响了起来:

“美濒海z斗舰,我是中龙牙部队空天z机。你不但违反了‘中美海上意外相置原则’,还主动向我发起导弹及火攻击。我已将你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上报。现在我要求你立即做出合理解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龙牙长空飞龙 最新章节E42第四四一章(1/2),网址:https://www.67x9.com/139/13952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