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2/3)

作品:《天下首富

下午,胡楚元就和伍淑珍一起出去,在当地的茶市上买了十几种牌号的印度茶叶。

阿萨姆邦的本地茶叶消费也是一个大宗买卖,茶叶市场很热闹,不仅有阿加尔塔拉的本地茶,也有藏茶和其他地区的印度茶叶。

买了这些茶叶,两人就返回租住的旅馆,将颜士璋、缪荃孙、叶富等人都喊了过来,每人泡上十几杯个品茶会。

一碗碗红润的茶汤展现在眼前,大家都颇有兴趣,纷纷品尝。

一时之间,满屋子里都飘着浓浓的茶香。

印度红茶的特点是茶汤浓,颜色深,红润鲜亮,茶叶较大,但不显得老。

这些人都是老茶客了,尤其是颜士璋、缪荃孙这样的人,品茶的功夫都很深。

过了片刻,缪荃孙就先和胡楚元说道:“大人,很可惜啊,汤色倒是很不错,味却有点酸苦,香气更是过重了,本地人种茶,未能尽得我中原茶艺之激ng髓啊。”

听他说完,颜士璋和叶富等人也都是微微点头,看起来是意见很统一。

胡楚元自己何尝不是品茶的高手,他惯常喝的茶都是国内最顶级的绿茶、红茶、乌龙,而他最喜欢的是乌龙茶和龙井。

他也各自都喝了一点,每杯之间都用清水漱口,免得错味。

比起国内的茶,这些茶的口味确实有点奇特,味道酸苦……他不觉得,只是味道比较重。

总的来说,这十几种印度红茶的特点大致相同,汤红味重。

他自己并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很清楚,他的口味被养刁了,其实品不出印度茶的好处。

他看向伍淑珍,对她的品尝和评价充满了特殊的期待。

见他这么奇特的看过来,伍淑珍莞尔一笑,道:“我倒觉得还不错,至少看起来不错,乍喝的时候有点不舒服,像是没有煮透的感觉,还残留着新鲜茶叶的生涩味。多喝了一点,感觉就好多了。不知道它在外国的卖价是多少,如果按照我们在茶市上买来的价格计算,三个洋圆就能买两磅,实在是很便宜!”

胡楚元正要接着说话,华蘅芳却忽然道:“这是用机器大规模炒制所导致的,因为他们用的炒锅很大,像个圆球,外部加热,螺旋桨一般的炒铲子在里面翻转,必然不如我们的手炒法激ng细,茶叶内部没有炒透,所以就会残留一丝的生涩味。这样的工艺呢,味道虽然略差,但在成本上无疑是低廉的。”

胡楚元不免有些惊喜,和华蘅芳问道:“原来你清楚这些啊?”

华蘅芳笑了笑,道:“几年前,有一家英资商行想把这些机器卖给徐老板,徐老板就邀请我去考察一下,也看过英国人当场使用那套机械,算是略有了解。”

他说的徐老板自然就是徐润。

徐润加入江南商行后,原有的茶叶生意和茶栈、茶行都并购到江南商行,使得商行在茶叶生意上迅速扩张,在整个江南五省的茶叶市场上都有了不小的份额。

胡楚元想了一下,和华蘅芳问道:“有办法将这种生涩味去除吗?”

华蘅芳摇了摇头,道:“如果能有办法去除,徐润当初就肯定会买几套机械开办西式茶庄,这不是机械设计和制造上的问题,而是使用大炒锅所必然产生的问题。”

“哦!”

胡楚元有那点失望,但也高兴,这意味着印度茶叶至少在国内是很难推广开的,除非英国人继续提高技术水准和机械设备。

他有感叹一声,道:“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大家看起来是我在生意上的事,其实,这是真正的国事,而且是我们国内最大最重要的事。大家想一想,茶叶以前是国内的第一出口资源,为咱们换回了多少白银?可这些年呢,我估算了一下,过去十年中,中国茶叶每年的出口总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可茶叶的价格却一直在跌,另一方面,国际茶叶出口总额却在保持每年7%的增幅。这意味着印度茶叶每年都在高速增加,产销量是十年翻一番,三十年之后就是四番。那时候,咱们的茶叶怕是再也无法出口了!”

颜士璋、缪荃孙都不敢说话,身为幕僚,他们在生意和经营方面的能耐还不如一个商行伙计。

顾家相比较年轻,当即就笑道:“大人多虑了,印度人又不善于种茶,而我国则是数千年之产茶大国,国运深远,茶艺激ng湛莫深,非外人所能习传。”

伍淑珍淡淡的轻笑一声,和胡楚元商量道:“英国应该是世界上的第一茶叶进口大国吧?”

胡楚元点着头,道:“他们占了全球茶叶进口市场的7成,法国、俄国和西班牙排在其后,随后是美国、德国、土耳其。”

伍淑珍一贯是个很优雅的女人,笑盈盈的建议道:“我倒觉得美国的市场空间很大,目前的美国有接近五千万的人口,其中有25%的人集中在城市,美国又一直遵循雷蒙德高薪主义,消费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关键是如何推广和开发。美国以制造业为立国根本,生活节奏很快,不像英国人那样有充裕的时间享受生活。”

她的话倒是提醒了胡楚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下首富 最新章节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2/3),网址:https://www.67x9.com/131/13184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