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骊姬之乱(中)(2/3)

作品:《就时论势

阵来。????申生大胜还朝,整个军团都为之高兴,只有申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赢的实在是太漂亮了。 骊姬为申生的得胜而感到高兴,在晋献公面前不断的夸耀申生贬低自己的儿子奚齐,:“君上你看,申生以区区三千人的微弱兵力就击败了八千之众的赤狄军,如此将帅之才真是我晋国之福啊!唉!奚齐可就差远了,申生可能以后会超越君上您喔!” 之前骊姬一直暗示申生功高盖主的情节,晋献公对申生此次胜利并没那么开心,相反这胜利也让他心生疑忌。 晋献公疑虑的是,申生这么有才华,如果真的因为国储之争给杀了,岂不可惜?可若是换一个角度,他这么有本事,如果要谋反,那可也是信手拈来,现在朝堂之上过半大臣都是对申生抱有好感,看来上次的主动投降,朝中大臣们已经原谅了他。”???“可是……可是!”?晋献公已经完全陷入一个死胡同里,他很想杀了申生,可却又不忍心下手,爱惜他这个儿子的同时,又嫉妒他的才华,也许晋献公真的是老了,该到退位的年龄了,有道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个国家何以稳定富强,首先时地利人和,都要具备。 时是指国家十年之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地利是指国家的土地能生产出多少粮食,拥有多少矿场资源地理位置极佳。 人和是指国家的百姓与官员能够和谐共处,一切有规律寻,生生不息。高层能够一团和气。 现在的晋国虽有时,地利。可却缺少了最为重要的人和。 有道是,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目前晋国是由心生疑窦,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晋献公领导。阴险狡诈,利欲熏心的骊姬把控,品行高尚的公子申生,睿智的里克与狐突,他们艰难的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另外还有一个暗中观察的齐桓公,几方势力互相争斗,互相牵制。这一切都将带领晋国经由国储之争走入纷争。 齐桓公从公室当中挑选了一名公主,嫁给奚齐,如此一来齐国终于是有了插手晋国内政的机会,齐桓公在宫殿高楼处看着空??,遥望着晋国方向,空依旧蔚蓝,太阳依旧灿烂,但是谁也不能想象,乌云一般的矛盾在酝酿发酵之中,暴风雨即将到来。 暴风雨来临之前,需要几声惊雷,齐桓公明白这个道理,但有时也难免会雷声大雨点,因此齐桓公准备从幕后走向台前。 他首先必须要给晋国制造紧张的气氛,齐桓公将目光瞄上了晋国的两个邻国,虞国与虢国。 因为齐国是霸主之国,那些周边的国为了防止被周边大国吞并,都向齐国臣服以求得齐桓公的庇护。 虞国与虢国就是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齐晋互为联姻之国,齐国对这两国的庇护自然而然就默认取消了。 这下晋国就开始慢慢躁动起来,虽然现在晋国对储君之位争夺严重而分神,但眼下晋国要想吞并虞国与虢国 就在此时,这点晋献公看出来了。 齐桓公取消对虞国与虢国的庇护,是有意为之,何为乱?乱是一个国家的国君精力衰退,无法掌控局势所造成的,要使晋献公分神,取消庇护虞国与虢国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两个国家与晋国都相比邻,而且还是同姓。虢国的国君名叫丑,虽然相貌普通,但是性格实在刁钻。据这位虢公特别喜欢打仗而且还很骄傲,经常侵略晋国南边的国境,齐桓公就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会庇护虢国,目的就是为了给晋国制造麻烦。 但是齐桓公也不是特别喜欢虢公,因为他特别的能整事,他过于热爱打仗,极力反感和平,一年当中竟然跟晋国打了大五十场战争。 而热爱打仗是需要本钱的。打仗到底打得是国力,况且你发动战争就要有把握打赢啊!可晋国是什么体量,虢国又是什么体量。蚂蚁没事找大象打仗,恐怕是自己找死吧? 虢国的实力还是不能和晋国相提并论的。但虢公一直仗着有齐桓公的支持和撑腰,一直把晋献公不当回事。原先有一年,晋献公实在是烦透了虢国想要派遣使团和解,可虢公直接二话不直接剁了所有使团成员,完全惹恼了晋献公,当时正值第三次反齐战争末尾,要不是齐军破了晋国都城,迫使晋国投降,恐怕虢公早就升了。 虢公这个人不但思想极端,而且人家对整个春秋政治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觉得虢国作为国?,与大国为邻居,大国广土巨族,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就应当割让几块土地给他们国,他认为大国就应该像齐国那样割让百里之地给予燕国,他觉得大国需要有担当,反正大国土地多,缺一块少一块也无伤大雅嘛!??虢公一到晚都在拿这些事宣传,弄的好像齐国的国土不值钱似的,弄的齐国周边国竟然相信了他的话,真有国国君上门来要地,齐桓公不给就直接生抢了,结果嘛,自然是人地两口,国土反而被齐国吞并了。 再,人家国家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全是自己的先祖一块一块自己打下来的,人家也不容易啊!????晋献公也算是脾气好的,若换做是齐桓公,他一早就派军就把虢国给屠灭了,也省得他上窜下跳的,看着碍事。?因为齐桓公突然宣布取消了对虢国的庇护,??这下虢公慌了神,但像他这样的国君,没了大国的庇护就更加狂躁了,近日里又屡次侵略晋国,边境告急,晋献公觉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时论势 最新章节第147章 骊姬之乱(中)(2/3),网址:https://www.67x9.com/126/12672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