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话 敖包相会(2/3)

作品:《新北京人

子打断了刘海娟的思绪。

刘海娟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

在右前方不远的山坡上,整齐的排列着几行红砖平房,每家的平房都有一个四四方方的院落,十分的方正。因为临近傍晚,有几户人家的烟囱上已经冒出了袅袅的青色炊烟。

刘海娟仔细辨认着,目光不停的游走,最终,她终于看见一个高耸的敖包,巍巍挺立在平房的后面,用石头堆成的敖包上挂满了彩旗和哈达,映着蔚蓝的天空,迎风漂展,在屡屡的草场上十分醒目。

刘海娟一下子情绪失控,失声念叨了一句,“是这儿,就是这儿,虽然牧区公社没了,但我认得那个敖包,它还在,它还在……”

刘海娟的它,不知值得是敖包,还是赵恺。

刘海娟泪水已经决堤,顺流而下。

秦怡赶忙给母亲递去纸巾,自己却也已经动容,眼眶湿润,咽喉哽咽。

离平房还有百十米的时候,苏达远远把车停住,自己下了车,关上车门,跑到车外打起了电话。

不大一会儿功夫,苏达兴奋地又跳上了车,一脚油门儿向着平房开去。

车强劲的动力驶上了一个缓坡,绕过了两间一模一样的平房,在第三间的院子前停了下来。

苏达和秦怡下了车,伸了个懒腰,把后备箱打开,拿出了刘海娟的轮椅。

两人一起心的把刘海娟从后座上抱上了轮椅。

刘海娟肉肉发花的眼睛,打量着这间院落。

院子前停着一辆红色的嘉陵摩托车,院墙不高,刚过两米,成年男子一伸胳膊就能够得到。院门是由铁栅栏做成,和北方农村大有不同。红色的砖墙虽看起来略显简陋,但仍能判断出建成的时间不会太长,也就十年前后。

苏达和秦怡站在刘海娟身后,三个人正在打量着,忽然,铁栅栏门嘎吱一声被推开,两个人走了出来。

为首的是一个年轻人,二三十岁左右年纪,黑黝黝的肤色,高傲的颧骨,还有红红的脸蛋,一看就是地道的蒙古汉子,而他的身边则站着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戴着一副老花镜,乌黑的头发,但两鬓已经斑白,满脸深深的皱纹,也是一脸古铜色的皮肤。

一老一少两个人,都身着蒙古族传统服装——崭新的蒙古袍,双手分别捧着好几条哈达。

苏达和秦怡虽没有来过内蒙古,但从网上也业知道,这是蒙古族迎接贵宾的最高礼遇。

刘海娟的眼睛突然盯住了那个着蒙古袍的老者,忽然捂着嘴喊了一声,“赵恺!”

蒙古袍老者也是瞪大了眼睛,扶了扶老花镜仔细辨认着刘海娟,随后也是一声惊呼。

“海娟!”

老者两步跑上前,蹲在刘海娟的轮椅前,紧紧抓住了刘海娟的双手。

刘海娟已经哭成了泪人,老者也是眼泪横流,四只沧桑的手仅仅抓在一起,牢牢的不分开。

两个老人互相打量着对方,再也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苏达和秦怡听得清楚,蒙古袍老者的口音依然还是地道的北京味儿。

秦怡又惊又喜的看着苏达,苏达也动容的点点头,“没错!找对人了!”

秦怡一把抱住苏达,紧紧相拥在一起。

老者用袖口擦了擦眼泪,再次开了口,“没错儿,海娟,我就是赵恺,我就是赵恺啊……”

刘海娟只是拼命点头,一个劲儿的哭泣,仍旧不出一句话来。

老者身后的年轻汉子走到刘海娟跟前,深深行了一个蒙古礼,恭敬的献上哈达。

“刘阿姨,你好,我是******,欢迎你来到我家!”

赵恺调整好情绪,露出笑容。

“海娟,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我儿子******,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

刘海娟赶忙结果哈达戴上,还礼答谢******。

在内蒙插队几年,刘海娟深知蒙古族的礼节。

“这孩子长的真壮实,一看就是蒙族的棒伙儿!”

******咧着嘴傻笑。

随后,赵恺和******也给苏达和秦怡分别献上了哈达,刘海娟也给赵恺父子做了简单的介绍了。

房间里,飘扬着香气腾腾的奶茶味道,刘海娟坐在炕上,赵恺盘着腿紧挨着刘海娟,苏达和秦怡也分别坐在两人身边,******则忙前忙后,倒奶茶,拿吃的,不大一会儿,桌子上摆满了蒙族特色食品和香喷喷的奶茶。

赵恺和刘海娟紧紧坐在一起,自然而舒适,好像才刚刚分别几天的老朋友重又相逢一样。

秦怡和苏达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海娟啊,这一晃几十年了,你我都老了,你家的事儿,你女婿都告诉我了,唉,这么多年,大家都不容易,都不容易啊……”

赵恺着有些伤感,用大拇指轻轻抹了一下眼角的泪水。

刘海娟一听赵恺嘴里的“女婿”,就知道苏达当初给赵恺自报家门的时候也没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北京人 最新章节第一百九十五话 敖包相会(2/3),网址:https://www.67x9.com/104/10468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