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隆中闲话(1/2)

作品:《汉魏文魁

蔡瑁、蒯越使文诺前往曹营,去请曹操协助,他们好趁机夺取江陵之权,驱逐刘琦、刘磐。曹操召集谋士们商议,大家伙儿都说,魏公您忙着征西,不可轻动,可命于禁、李典率所部直下江陵,去增援蒯越。刘放还建议,当遣一智谋之士相助于、李,最好是荆州人,熟悉当地情况。

曹操环视身旁众臣,没找到荆州人,但是瞧见一个曾经客居荆州多年的徐州人,当即伸手一指:“孔明可往。”

诸葛亮曾经跟随曹操南征,还游说了黟、歙的山贼归附,此后曹操北归,他并没有留下来跟贾诩一起辅佐夏侯惇,而是也跟着回来了,随即便又加入了西征的行列。是勋曾经向曹操推荐诸葛亮,跑过一趟江陵,去吊唁刘表,并且与蔡瑁、蒯越等投降派暗通消息,那么如今再找人去接收江陵,当然以诸葛孔明为不二人选啦。

孔明奉命南下,首先抵达襄阳,拜会了南郡太守温恢和守将李典。按照曹营的谋划,是命李典和屯驻江夏郡江南地区的于禁各自将兵,两路夹击江陵——但是不必要真打,等待城内形势变化即可。温恢、李典拜命,立刻整备士卒、粮秣,诸葛亮因此得了两日之闲,于是请个假,骑马跑隆中去拜会老丈人黄绶黄承彦。

见面之后,先寒暄几句,诸葛亮问候起居,并汇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也就是告诉老丈人,您闺女在跟我结婚以后过得挺好,虽然目前尚无所出……迟早会怀上的。您别担心。然后说着说着。黄绶突然问起政事来:“今曹操已进魏公。封藩建国,权势弥天,得无篡意乎?”

诸葛亮听了这话不禁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他当然不能欺骗黄绶,说曹操并无篡位之意——人在朝堂上公开跟天子讨论“禅让之礼”,这事儿许下是街知巷闻啊。但是也不能直言说曹操必篡,因为这事儿篡后才能大申天命,篡位之前是不便到处喧嚷的。身为汉臣(他同时也是魏臣,但终究还跟大多数魏臣一样,还挂着个汉臣的虚职),孔明丢不起这个脸。

黄绶看女婿犹豫,不禁莞尔一笑,当即转换话题:“孔明以魏公何如人也?”

诸葛亮回答道:“魏公定乱之雄,宏才大志,知天时、通兵略,亮所仰望者也。”黄绶撇一撇嘴:“吾闻魏公多疑好诈,任性跋扈。刚暴擅杀,有诸?”

诸葛亮心说您消息倒灵通。曹操的主要毛病全都让您给说全了,赶紧解释说:“身当乱世,不得不用诈谋;事权一统,不得不任性独断;芟夷草莽,不得不有所杀戮也。如昔高皇帝诛彭越、黥布,岂多疑而好杀耶?为定天下,不得不为耳。”

黄绶闻言大笑:“孔明亦做如此语,岂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乎?”诸葛亮心说唉您这是啥意思?这原文前面可还有一句“与不善人居”啊,您的意思,我如今仕奉非主,所交亦皆匪类不成吗?正要反驳,黄绶却摆了摆手:“不必文其过也,魏公奸雄,当乱世乃能定天下,吾非讽卿离之。”我不是瞧不起曹操,要你脱离仕途,或者离开安邑啊。

说着说着,突然长叹一声:“昔令师(是勋)与赵邠卿(赵岐)联袂而来,吾与邠卿论及孟子,邠卿乃有语:‘孟子云天下须定于一然后可安,既周已失柄,不可复兴,乃往说于魏、齐也。’其与今世,何其相似。汉恐终不可振,魏氏代之,殆亦天命乎?”

眼望诸葛亮,缓缓地告诫道:“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所言之君非止汉天子也……”那意思,“君”之一字也包括了曹操,与生民和社稷相比,曹操也得往后排——“令师为仁人君子,其佐魏公,为生民、社稷也,乃不执著一姓。孔明亦当秉此操行,方不负乃师与吾之所望也。”

诸葛亮急忙拱手躬身,诚心受教。

黄绶接着说:“察令师之所为,欲藉此乱世,一扫桓灵以来恶政。世家大姓,勾朋援党,坐望空谈,不恤百姓,须抑制之,世乃得安。观其于安邑首开科举,间以九品中正,乃可知也……”

啊呦,诸葛亮心说老丈人您可真敏,藏在深山里竟然还能够瞧清楚我老师开创科举制的真实用意,了不起啊!就听黄绶接着说:“前广元、公威、州平皆往应试,俱取中而为郡吏矣。”

他所指的乃是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崔钧崔州平,都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候的好朋友。这仨也跟诸葛亮一样,并非南阳本地人,而是乔迁户口,又不跟诸葛亮似的傍上了一位好老师,因而始终未能出仕。直到开科举的消息传到南阳,三人见猎心喜,于是相伴前去参加考试——当时诸葛亮还跟着曹操正南征呢,所以他并不清楚此事。

至于判卷的是勋,你跟他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他当然知道,问题考卷上糊了名瞧不见,而等到正式给出品评之后揭开来抄录中式者姓名,光见着颍川石韬、汝南孟建和博陵崔钧了,哪儿还能想得起来究竟是ho啊?

按照诸葛亮的看法,三人皆为当世俊才,若仕可为刺史、郡守,但这回考试,三人的成绩虽然不错,却都只中上而已,攀不到上乘去。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南阳人,没有南阳郡的中正评级,其中只有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魏文魁 最新章节第二十六章、隆中闲话(1/2),网址:https://www.67x9.com/0/97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