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米尼枪(1/2)

作品:《大明祖孙

汤若望作为西方传教士,原本是徐光启的助手,协助徐光启完成了那本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而后便受崇祯之命,负责督造火炮,并且还写出了一本《火攻挈要》的书籍,里面所包含的基本上的目前欧洲的主流火炮制造知识。

因此,汤若望对于朱慈烺的问题并不陌生,他甚至可以称之为大明目前首屈一指的火器专家,对于明军的火器情形颇为了解。

“回禀殿下,眼下军中火器种类繁杂,有炮、车炮、铳、箭、器械、喷筒、牌、球滚、杂器等等,分成了数十种,实在是太过于繁杂,且大部分质量低劣,以臣之见,这些火器都需要得到一个统一和更新。"

很显然,在汤若望眼里,明军发展火器的思路实在是太过于杂乱,并不利于作战。

朱慈烺微微点头,这一点从当初整军的时候就发现了,光是火铳就分为好几种,有鸟铳、斑鸠铳、三眼铳、神铳等等好几种,型号不一也就算了,就连这些同型号的火铳也是有优有劣,其中既有火器局督造的,也有从西人手中购买的,也还有地方督造的。

实际上,明廷早期对火器的生产是严格把控的,不允许地方生产火器,不过后来随着火器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军队中配备率的逐渐提升,朝廷开始松弛了部分火器生产的禁令,特别是在崇祯年间,由于内忧外患之下,地方火器生产已经非常普遍。

可关键就在于,在不同环境下生产的火器,即便型号相同,可是实际上却是天差地别,有的能够正常使用,有的打几枪就炸膛,因此使得不少士卒对于使用火器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实际战场上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朱慈烺微微皱着眉头,道:“如果眼下统一军中火器,汤师傅以为什么火铳比较适合我军装备?”

“斑鸠铳。”

汤若望微微一笑,却是吐出了一个名字。

所谓的斑鸠铳,其实就是指鹰嘴铳,是一种来自葡萄牙人的重型火绳枪,在眼下的明军当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因为过去京营里边很大一部分火铳都是这种斑鸠铳。

早在崇祯元年时,崇祯就开始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红夷大炮,而当时葡萄牙人便派遣一批雇佣兵加上一批工匠,携带“大铜铳”三门、“大铁铳”七门及“鹰嘴铳”三十门进京城。

当然,这一路上也并不是很顺利,最终葡萄牙人一直到崇祯二年的十一月才抵达涿州,直到崇祯三年才抵达了京城,而当时负责这件事情的徐光启便一下子看中了鹰嘴铳,原因很简单,由于后金多穿重甲,普通鸟铳不能击穿,因此急需这种能够贯穿铁甲的大型鸟铳。

“凡守城除城威大炮外,必再造中等神威炮及一号二号大鸟铳,方能及远命中。至战阵中,大炮决不可用,尤须中铳及大号鸟铳。目前至急,须造中炮五十位,大鸟铳二千门。若欲进剿,再须中炮百位,大鸟铳五千门。”

所谓的‘大鸟铳’便是指鹰嘴铳,而正好当时两广总督王尊德因海防需要,便在广东已经开启的地方仿制路线,他先是仿制了二百门红夷大炮,然后又仿制了很多这种鹰嘴铳,将其命名为斑鸠铳,然后将火炮连带着斑鸠铳一起运进了京城。

后来这一批火器被徐光启接收后,便被徐光启派发给了孙元华,用来操练新式军队所用,并确实发现这种火铳比起传统的鸟铳要强上很多,威力颇大,可以贯穿后金军的重甲。

朱慈烺对这种火器也多有了解,他知道这种火器的威力颇大,射程可以达到四百码左右,近距离可以射穿板甲,在二百码的距离下依然能够射穿木板或者轻型铠甲,难怪无论是徐光启和汤若望都十分欣赏这种重型火枪。

不过汤若望却深深望了一眼朱慈烺,低声叹道:“其实用什么火器反而是其次,可是眼下军中火器铸造实在有很大问题,工匠们不知道火铳枪管的长短厚薄,没有一个标准,生产生出来的火器要么不能没有射程和威力,要么就容易炸膛........甚至连火药生产都没有一个良法,连轻重都分不清楚,这样下去自然是没什么用处了。”

“汤师傅,除了铸造的问题呢?”朱慈烺依然不急不恼。

汤若望摇了摇头,道:“除了火器铸造有很大的问题,大明的士兵们也不擅长使用火器,他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这位西方传教士看来,大明的军队已经到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地步,哪怕面前这位皇太子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可是在汤若望看来,明军想要成为一支真正的强大军队,依然有太长的路需要走。

“眼下大明的军队当中,在使用火器时根本不熟悉火器的操作,装药的时候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一旦见到远远的严惩,就都把弹子给打了出去,根本不会对敌军造成伤害,而且有时候敌军只是派一小部分士兵过来试探,他们也会将所有的火器打出去,导致敌军可以从容逼来.......”

汤若望用一种近乎于怜悯的眼神望着朱慈烺,道:“太子殿下,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多了,它绝非能在短时间内焕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祖孙 最新章节第八十八章 米尼枪(1/2),网址:https://www.67x9.com/0/1/88.html